• <dfn id="mrslu"><s id="mrslu"><listing id="mrslu"></listing></s></dfn>
    1. <big id="mrslu"></big>
      <th id="mrslu"></th>
      1. <strike id="mrslu"><sup id="mrslu"></sup></strike>
        <th id="mrslu"><video id="mrslu"><acronym id="mrslu"></acronym></video></th>
          <center id="mrslu"><em id="mrslu"><p id="mrslu"></p></em></center>

          首頁 >天使投資 > 正文

          吳世春:我的投資邏輯與底層互聯網哲學觀

          2016-05-31 09:57:23  
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(燒腦長文)吳世春:我的投資邏輯與底層互聯網哲學觀

          如果將傳統行業往互聯網的遷移,比喻成一場“移民”行動,那目前國內的現狀無疑是火爆且浩大的,而這過程中影響你是否能“移民”成功的關鍵性因素,就在于你能否完成底層的思維方式的迭代與轉變。

          今天,投投要與你分享的是,梅花天使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先生的一篇,有關互聯網時代下底層的思維方式演變的文章。吳世春先生作為連續創業者、曾先后在華為、百度工作,轉戰移動互聯網后,推出過精品應用“食神搖搖”和"萬游助手"。投資的案例包括蜜芽、趣分期、唱吧、小牛電動、一呼醫生、51社保等優秀企業。

          1.決定我們投資的四個維度

          我是在09年的時候開始做天使的,到現在一共投資了140多個項目。因為當時是金融危機時期,那時候投到200萬人民幣的話就是一個非常貴的項目了,一般大概能拿到50萬人民幣,創業者就非常感激了。

          當時其實也并沒有想通過機構天使的方式來做天使投資,但如果有熟悉的創業者找到我,我看到項目的想法非常好,而且創業者說只需要大概多少錢就可以把這個項目啟動起來。只要人比較靠譜,我就投了。當時嘗試性以“個人天使”投了幾個項目,其中有一個項目(大掌門)幫我獲得了1000多倍的回報。這樣直到后面兩年,陸陸續續依靠口碑,很多創業者開始找上門來要投資。

          我的投資邏輯很簡單。我們認為一個企業的價值90%在團隊,而團隊的核心和發展瓶頸都在CEO身上。我們決定投不投主要參考4個緯度:

          最好是技術背景:不用多說,網絡革命是由技術驅動的;

          有產品思維:代表理想,他要清楚的知道市場上好的標桿在哪個位置,這樣才能不斷思考;

          有商業嗅覺:代表現實,他需要知道錢在哪里,觀察市場時機,獲取第一波聚焦;

          有投資眼光:他可以發現有價值的東西,這就可遇不可求了;

          具有這四個維度的創業者基本都能大成,但可遇不可求。一般具有前三個條件中的兩個,我們就會投。

          之所有有一個這樣的投資邏輯,也是符合物理學”第一性原理“的思維路徑,我們做天使投資的,最大的目標就是發現種子選手。

          于是,每見一個創業者,我都會想他會不會是一個去納斯達克敲鐘的人。因為投資就是投人,但投人本身就是一個玄妙的東西了,沒辦法說清楚。但我相信成功的人一定有某種共通性,我努力的去揣摩這種共通性在什么地方。

          *圖為,艾薩克·牛頓,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,百科全書式的“全才”,他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,奠定了此后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,并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。

          2.工業時代的四根支柱

         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理解的互聯網思維,比如羊毛出在豬身上,共享經濟,眾包,價值的重構,口碑,顛覆,等等。但這些可能都是很浮躁的互聯網思維,這些東西不是互聯網出來后才存在,而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,它們在這個時間點集中爆發出來而已。

          我們需要改變的不是現象上的東西,而是哲學上的互聯網世界觀。世界觀才是思維的底層代碼,思維不可能超過世界觀的高度而自己變異。

          先說說工業時代的世界觀。那個時代是由牛頓開始的,他發明三大定律,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。所以,工業時代就是牛頓時代。瓦特發明蒸汽機,是對三大定律的一個應用。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的理論,也是對三大定律的一個應用。工業時代的世界觀,我覺得是由四根支柱構成:決定論、因果論(精確講應該是簡單因果論)、機械論、還原論。

          第一根支柱:決定論,認為世界是物質性構成的,就像我們學過的物理一樣,只要給一個初始條件,加上牛頓的定律,一定可以推導出未來的狀態。

          第二根支柱:(簡單)因果論,認為一切都是由人類當前能理解能論證的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,知道了原因以后就一定知道結果。

          第三根支柱:機械論,認為世界像鐘表一樣精確的走動,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的一切。

          第四根支柱:還原論,認為世界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,整體等于部分之和。

          在愛因斯坦之前,這些理論被當作真理,能解釋世界上所有的現象。甚至認為物理學已沒需要再補充新東西了,包括哲學層面。

          *圖為,庫爾特·哥德爾(右一),美國著名的數學家、邏輯學家和哲學家。其最杰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。

          3.哥德爾窘境的出現

          隨著科學的發展,發現牛頓的定律僅適用于低速的宏觀的物體,在一個三維的世界里解釋的通。但若在微觀世界里,把時間這個維度加上去,就完全不適用了,這就是它的bug。

          任何一個已知系統若出現一個bug,一定要用一個更大的系統來統一它,才能解釋它。這被稱為哥德爾窘境,bug是悖謬點,更是機會點。我們認為系統之內是常識,跳出系統之外看是見識。見識比常識更重要。

          見識比常識更重要,所以需要看到更高的維度,展開降維打擊,這才是非常高明的。牛頓之后最著名的科學巨匠是愛因斯坦,他一個人開啟了一個相對論的時代。

          牛頓認為,質量和能量無關,愛因斯坦用一個公式:E=MC2,把能量和質量統一起來了,引入時間這個維度充分解釋了光速情況下,速度越快,時間越慢。

          那愛因斯坦的理論有沒有bug呢?,也是有的。他的理論無法解釋波粒二象性,光是粒子還是波,這差不多持續了三百年的一個討論。最后認為光既是波又是粒子,玻恩提出了概率波來解釋。

          粒子到底是什么狀態,這是不確定的,它是取決于你是否觀察。薛定諤指出了一個很復雜的波動方程,相當于哲學層面的,解釋了粒子的狀態。這是科學史上一個很有名的實驗——薛定諤的貓。這個貓是死是活,是不確定的,它的死活是取決于你是否觀察。

          你不觀察,它可能是活的,你觀察,它可能是死的。所以愛因斯坦不能理解的就是上帝在擲色子嗎,還有什么事是不確定的嗎,他至死都無法理解。這個不止是科學之爭,已經上升到哲學的世界觀之爭。

          4.從牛頓世界觀到互聯網世界觀

          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,就同科學的發展一樣。工業時代是在相對穩定的環境,有相對足夠的數據,能對未來進行準確的分析。

          現在的時代,市場變化速度超過企業的變化速度,專家的預測全部是錯的,商業計劃書通常也是錯的,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。工業時代對應牛頓的世界觀,互聯網時代對應的就應該是量子力學的世界觀。

          互聯網的世界觀也有四根支柱:概率論、不可知論(精準講應該是復雜因果論,因果永遠是成立的,只是當前的人類還沒能力論證因和果之間的復雜邏輯)、整體論、自組織。

          第一根支柱是概率論,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,從決定論到了概率論。不能預言每次結果,但可以確定不同結果出現的概率。工業時代,我去銀行貸款,擴大產能降低成本,然后可以贏得用戶,銷售出產品,基本是一定的?;ヂ摼W時代,比如你生產手機,不是說足夠多的產能、價格降的足夠低就一定能賣的出去。

          諾基亞產能最高,肯定可以成本最低,銷售網絡最廣泛。但最終崛起的是小米、蘋果??档率俏艺J為最偉大的哲學家,他就提出不可知論(復雜因果論)。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(投資人說注:表明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。它反映了微觀客體的特征——來源知乎)。

          第二根支柱是不可知論?;ヂ摼W時代不可知才是常態,確定的結論恰恰是不靠譜的。原來最重要的假設是,我知道用戶的問題是什么,我知道解決方案和產品是什么,去解決之前認定的需求。

          恰恰這里非常危險,原來我們以為兩者都知道,但大部分情況我們只是自以為知道,對用戶和市場的了解很可能得是錯的。承認不可知論是創業的前提。物質世界里,我確定知道這個事物的存在。在量子世界里,占主導地位的是不可知論。

          熱力學和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,都是源于發現了不可知論,最后才提出了波粒二象性。你不知道是波還是粒子,取決于你此時的觀察,取決于你此時全新的認知。

          第三根支柱是整體論。之前的還原論認為,整體等于部分之和。整體論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。多出來的部分是連接。這兩瓶水加起來不是兩瓶水,還有兩瓶水之間的連接?;玖W臃值阶詈?,可以發現由連接而有的一種相互關系是它的一個永遠存在的本質。

          有個著名實驗叫量子糾纏,我們知道兩個量子,如果你觀察它時,它是各自不斷旋繞的,即使把它倆隔離很遠,它倆依然是維持一種互為正反的旋繞。

          幾乎偉大的思想家的思維方式都是整體論的思想。像馬斯克也常講的“第一原理”(投資人說注:第一性原理”是一個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術語,意思是從頭算,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實,然后根據事實推論——來源知乎)。

          這其實就是整體論的一個概述,學會利用“第一性原理”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比較式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。我們大部分人生活中總是去比較,別人做的好,我也去做,比他做的更好,更大。這種叫持續性創新,這種只能產生小的發展,不能產生顛覆性的發展。

          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去看世界,一層一層剝開事物的表象,看到里面的本質,再從本質再往上走。不是說我在寶馬和通用的基礎上再做一個更好的車,那樣很難超越寶馬和通用。馬斯克做的車,是從來沒做過車的人靠自己的理解做了一個車。

          第四根支柱是自組織。從基本粒子到生物,到自然界,到社會科學,到社會網絡,都是自組織?!痘煦绲街刃颉防镎f:“跟能量和質量一樣,自組織是物體的內在屬性。”物體內在就存在自組織的狀態,比如說分子、原子,很多排列,特別的有規律。

          相鄰個體之間基于簡單規則的相互作用,就能涌現出整體的復雜性,這就是自組織。(這個復雜的自組織機制,可能就導致了一定程度的“不可知”,也就是復雜因果)。

          微信的朋友圈,包括群,就是一種自組織。沒人規定這個群必須怎么樣產生、怎么運轉,是一個自組織的狀態。規則也非常簡單,微信群的規則是所有社區里最簡單的規則,一秒鐘里拉兩個人就成了一個群。

          但微信群實際上也是所有社區里最復雜的一個。第一是最大的,第二內容產生是最豐富的,參與者是最廣泛的。但只有在簡單規則下才能涌現出巨大的復雜性。

          去年的股災,我相信微信的廣泛傳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。你看到微信的群和朋友圈加劇了恐慌情緒的傳播,加速傳播。再比如,優衣庫視頻也可以看到,內容不需要在互聯網的某個網頁或搜索引擎里更甚至在微博上出現,內容都在群里以及朋友之間快速被轉發。這遠遠超過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方式。

          自然是自組織的,生命是自組織的,社會動物是自組織的,社會網絡也是自組織的。成千萬條魚在海里像一頭巨獸一樣的游動,拐彎。魚和魚之間看似沒交流,魚的整體運動,好象有人在指揮一樣。這種一致性怎么來的,為什么沒有魚跑到外面去。單個螞蟻是己知的行為最簡單的動物,百萬只螞蟻在一起就會組成一個整體,形成集體智能。

          它知道怎么去綁架,有人護衛,有人供給,有人獲取食物,分工特別好。一只蜜蜂只有6天的記憶,作為整體的蜂巢卻有180天的記憶,是一只蜜蜂壽命的30倍。

          《失控》里說:“隨著成員數目增加,兩個或更多成員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呈指數性增長。”當連接足夠多就會產生群體行為的動態特性,量變引發質變。

          有個游戲,白格子代表生,黑格子代表死,一個科學家設立了三個游戲規則:任何一個格子的活鄰居少于兩個就死掉;活鄰居為2-3個就繼續活;活鄰居大于3個就死掉,之后這個游戲就像一個生命體一樣,出現格子之間的不斷死亡、合并、延展的狀態。

          美國很多科學家在玩這個游戲。自然、生命、動物都是自組織,人類社會是否也是自組織。有兩個人跑到大街上往天空看,就吸引一些人往天空看,從而吸引更多人往天空看。不需要有人去引導,不需要有人去組織。

          還有一個概念叫所謂的“5%知情者”。在一個公司里,只需要5%的人知道要達成目標,就會有90%的機會讓其他成員達成目標。隨著團隊越來越大,需要的比例群越來越小,內部的傳播和自組織是存在的。

          亞當斯密說過:“微觀的自利行為會使得市場在整體上趨于均衡,市場的這種自組織行為稱為看不見的手。”比如股市,當估值過高,很快就有人做空,當估值過低,就會有人抄底,不需要有人刻意引導。個體的自利行為,使市場整體向均值回歸。

          *圖為,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·哈里·科斯 ,因對經濟的體制結構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,榮獲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。

          5.承認不可知論,擁抱不確定性

          這個新的世界觀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?承認不可知論,擁抱不確定性。

          科斯說:“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兩個深厚的認知基礎上:承認無知和包容不確定性。”不可知論不是消極,而是要求我們的視野從客體變為主體,態度從傲慢變成謙虛。需要我們從計劃變成認知,從規劃變成演化。從決定論到概率論進化,就需要我們承認這世界是不可預測的。

          不知道終點在哪里,每天都是起點。對于一個團體,最重要不是制定執行計劃,而是制定認知計劃、學習計劃,對當天每一種新的情況產生新的認知,這才是最關鍵的。

          原來的科學管理流程是,我們已知用戶需求,然后制定一個解決辦法,中間靠計劃、執行、評估做推進,這在工業時代是合適的。工業時代是相對穩定的環境,足夠多的已知數據,可以預測未來。石油巨頭、鋼鐵巨頭、煤炭巨頭、汽車巨頭,都是靠泰勒的科學管理指導生產的。

          知道總共有多大市場容量,投入多少錢去研發,什么時候產出,做多大的市場,投入多大的預算,可以賣出多少量,產生多少利潤。但互聯網時代,若按這樣的方式去做往往是錯誤的。往往是過剩的。

          互聯網時代首先有不確定性,這才是市場上唯一確定的事。創新在加速,市場就不可知,原來的商業計劃常常是錯的。阿里一開始目標是一個企業黃頁,接下來做了一個B2B,再孵化出支付寶,現在構成一個大生態。360想做一個論壇搜索,靠這個融到錢,做不下去時,一個小團隊摸索出了一個安全衛士,再衍生到瀏覽器、導航、360助手。

          百度最早期的商業計劃書是給門戶提供搜索引擎,拿到第一筆錢。等拿到第二筆錢時是計劃做中國市場的CDN。后來又做了一個企業搜索。這三樣都沒做起來。后來做自己的搜索門戶才起來了。

          創業者首先要假設,世界是不可知的,假設預測都是錯誤的,首先要制定學習計劃而不是實施計劃。這是商業的一個重大變化,從火箭式到精益式創業的變化。

          火箭式就是工業時代這種,投入幾千人,搞一個什么東西出來。微軟就是火箭式,每一個版本都投入大量人去做,每一個版本都做銷售計劃,所以它在互聯網時代沒一款產品是成功的。它有最多的錢,最多的工程師,占據了桌面,但在互聯網時代一無所獲。

          谷歌的精益創業,它不是去計劃,去做一個什么東西,而是有一個實驗室,推出一些小玩意讓用戶試。公司里20%的時間可以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。是一個漸進式的發展。

          Facebook一開始就是把大學女生的照片扒下來,比較一下誰更漂亮,很簡單一個玩意,在哈佛推廣,慢慢在其它學校推廣,做到東海岸、西海岸、全美、全世界。它沒說一開始就做一款社交軟件覆蓋全美,它每一步都是迭代,小步前進。

          iPhone剛出來時網速極慢,容易丟包,沒任何app,沒導航,攝象頭200萬像素,那時諾基亞是500萬,它沒橫向鍵盤,沒剪切復制,只有黑色背景壁紙。當時諾基亞的副總裁參加發布會,興奮的給總部說,iPhone完全沒戲,他們完全不懂手機。但很快它迭代到了iPhone3時就很成熟了。諾基亞就從2000多億美金變到70多億出售給微軟。

          一個從A點直接到B點的直線不會存在了。一條不斷往復、螺旋前進的曲線才是新常態。小米的粉絲經濟的成功概率是一個偽命題,但小米的產品打磨、小步快跑才是它的精髓。

          很多人試圖去學它的粉絲經濟和參與感。我覺得扯淡的成份比較多。用戶只要用著你東西好,為什么要參與。iPhone開過多少粉絲見面會,送出了什么福利?iPhone用戶也沒說我要去蘋果公司干個嘛??赡芊劢z經濟只是障眼法,產品才是硬道理。

          現在企業管理有一個很流行的東西叫KPI。一些大公司比如索尼就是被KPI所累。KPI在工業時代是容易理解的。在不確定性的時代,KPI往往是害人的。業務如果非常穩定,沒人競爭,制定KPI就有意義。全新的市場,制定KPI完全沒意義。這個時代KPI不能反映出一個公司創新的活力。要完成KPI最簡單的方法是扼殺競爭。創新沒法完成KPI,創新也不是靠KPI規劃出來的。

          KPI是基于工業時代下的思維路徑,但在互聯網時代,它可能會使得你的企業走向滅亡。所以我們要擁抱不確定性,借用互聯網時代下的思維方式,不斷進化。